English

汽车如蛇

2001-02-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赵冰冰 我有话说

据《圣记》记载,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上帝所造的伊甸园里。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悦人耳目,食之果腹。然而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不许人吃。蛇却引诱人吃了那果子,使人眼睛明亮,有智慧。耶和华因此诅咒蛇“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人祖也被逐出伊甸园,要“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我一直奇怪仁慈的上帝为何不让人有智慧。后来有无神论者高唱蛇的颂歌,认为它使人类走出专制上帝的愚民政策,回归真正的自我。人类虽然失去了衣食无忧的伊甸园,得到的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上述故事不知能否解释人类的一项怪癖:对蛇的迷恋。人类学家孟德克认为蛇属于能轻易引起人恐慌的一种动物,只要经历一次与蛇有关的受惊事件,就会令人对蛇抱强烈的憎恶和恐惧(想想“杯弓蛇影”的故事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吧)。而且这些恐惧的感受超越理性的控制,似乎具有遗传基础。然而,奇怪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只排斥蛇类,同时也对蛇类着迷,而且只要安全有保障,人们总喜欢靠近观察蛇类。蛇类可以说是最常出现在人梦中,而且最常被用作宗教象征的野生动物。

之所以重提这个老掉牙的故事,是因为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舒适的代价——汽车与环境》。它属于一套主要针对青少年的环保科普读物“绿色未来”丛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汽车的历史、利与弊,汽车的发展方向及人们对之的思考与争议。一口气读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汽车如蛇。

首先,汽车疾驰时,看起来确象是用肚子行走,而且,不消说,它要终身吃土。

其次,也可能更重要的是,汽车的存在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方便:不消上帝他老人家发配,我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寻找另一片乐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汽车的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革命。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汽车从无到有,由少而多,彻底改变了这个社会的面貌。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达5亿辆,与此同时,更多的汽车像一条现代化或是机械化的蛇,最常出现在人们的梦中,也最常被当作现代文明的象征。

蛇有时是危险的,汽车也一样。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等。有人说:汽车让我们接近死亡。如果说其环境危害还不够直接了当,不够触目惊心的话,车祸显然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证。虽然世界上迄今为止有多少人丧身在汽车轮下已经无法统计,但我们可以想像的是,绝对多于死于蛇毒的人。“仅以我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发生交通事故约20万起”,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中彩票大奖的机率。可是,乐观的我们往往对车祸熟视无睹,而一往情深地希冀“我被大奖撞了一下腰”。

然而,如同对于蛇一样,人们对于汽车也有一种迷恋。迷恋它的速度,因为我们已不再有耐心,傻瓜才会问:永远有多远;迷恋它的流动性,使得我们可以“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经常以邻为壑而不是爱邻如己……这不仅仅是靠近它、观察它的问题了,人们渴望钻到它的肚子里去,与蛇共舞。

孟德克先生还指出:人们很少会对现代生活里真正有危险性的物品产生恐慌,例如枪支、刀械、电插座以及急驰过的汽车等等,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这种动物接触上列致命源的时间还不够长到足以在进化时间中,发展出具有自动避开它们的倾向的基因。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人们是不是可以通过研究、分离、获取、植入这些基因,使我们对于这些具有危险性的东西免疫?我想,在当今科技似乎无所不能的时代,这在理论上是可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千世界,花样年华,有谁愿意回到两个人、四道水、几棵树的伊甸园?

蛇已出洞。

(《舒适的代价——汽车与环境》,曹南燕、何芝江著,“绿色未来丛书”之一,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5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